Category: 自我

  • 《沟通分析》篇

    从沟通分析的角度看,譬如吃饭,当你看到一家餐馆的菜吸引,很想吃,但价格又比较贵,是你平时一顿饭的四五倍甚至更高的时候,这时候心中总是纠结要不要吃。请问那个想吃的是自然儿童自我吗,那个觉得贵、不值得的,是批判性的父母自我吗? 从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境确实可以用不同的自我状态来解释。 1. 想吃的欲望:通常来自于“自然儿童自我”(Natural Child Ego State)。自然儿童自我反映了我们的本能、欲望和情绪,它倾向于追求愉悦、满足即时的需求和渴望。看到美食并感到强烈的想吃,是自然儿童自我的表现,它直接表达了我们的本能需求,不受理性约束。 2. 觉得价格太贵的念头:这个可能来自于“批判性的父母自我”(Critical Parent Ego State)。批判性的父母自我通常代表社会规范、规则以及我们从父母或权威人物那里学到的价值观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在提醒你要节俭、谨慎消费,或评估这次消费是否“合理”或“值得”。 因此,自然儿童自我想要享受当下的美食,而批判性的父母自我则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社会规范,试图控制欲望,避免“不必要的花费”。这种内心的冲突也就是在两个不同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博弈。 最终是选择了去吃,但是却做了妥协:没有点那个最想吃但是又是非常贵的(大概贵10倍),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等的(5倍)吃。 从沟通分析的角度来看,最终选择了中等价格的餐品,可以理解为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在起主导作用。成人自我负责现实评估和理性决策,它会权衡各种因素,寻找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自我可能考虑了以下因素: 1. 自然儿童自我的欲望,即你想要尝试好吃的食物。 2. 批判性父母自我的提醒,即不能过于奢侈和浪费。 成人自我通过平衡这两者,找到了一个既能满足享受需求,又不至于过度消费的折中选择。这是一种成熟且理性的反应,既没有完全忽略欲望,也没有被经济上的顾虑完全控制。 这种决策过程显示了三种自我状态的协同运作,最终以成人自我来权衡利弊并作出决策。 这样生活是都太局促了? 从某种角度看,如果生活中的许多决策都在这种“折中”状态下进行,确实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局促或束缚。总是不断在享乐与责任之间权衡,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无法完全放松或真正追随内心的渴望。 然而,这种局促感往往取决于平衡的方式。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无法自由选择,甚至时刻在压抑自己的欲望,那确实可能让生活变得紧绷。不过,如果适当的折中让你觉得既能享受生活,又不会有太多负担或内疚感,那这种平衡反而可能带来稳定和安心。 关键在于频率和程度: • 如果你总是压抑自然儿童自我的需求,生活可能会变得单调、缺乏活力和乐趣。 • 如果你总是过于考虑批判性父母自我的声音,可能会觉得生活充满约束和不自由。 偶尔让自然儿童自我占上风,满足自己纯粹的欲望和快乐,是对生活的一种滋养。适度放松对待自己的一些选择,也能让人感到更自由和满足。 完全放松了又怕到时一发不可收拾。 对,完全放松有时确实会带来一种失控的担忧,尤其是当我们习惯了控制和平衡时。害怕“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是对批判性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之间的焦虑:担心如果放纵了自然儿童自我,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或者会因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如财务问题或健康问题)。 这种担忧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生活中习惯了自我约束的人群中。要找到一个能够放松又不失控的方式,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 设定边界:放松并不意味着完全失去控制。你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灵活的边界,允许偶尔的享受,但在某些方面设定适度的限制。例如,可以每个月给自己一个特殊的奖励,而不是随时随地都去纵容自己的欲望。 2. 自我反思:当你有“完全放松”或“放纵”的念头时,可以停下来反思一下:这是真正的渴望,还是一种短期逃避?通过更深入的自我反思,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下的需求,以及如何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 3. 渐进式放松:如果担心一下子放松太多导致失控,可以尝试渐进式的方式。例如,先从小的放松开始,看看是否真的会带来失控感。你可能会发现,偶尔的小放松并不会影响整体的生活控制感。 4. 自我信任:学会信任自己在享受放松后,依然可以回到正常的轨道。即使有时候稍微过了头,也不会真的“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你有足够的成人自我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关键是适度和自我意识。你可以放松自己,但同时保持觉察和反思,这样既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又不至于陷入过度放纵的困境。 其实当你想放松的时候尽情地放松,想纵欲的时候尽情的纵欲,不要去批评自己的放纵,不去担心失控,只管放松,似乎比在放松的时候又偏偏地担着心,效果更好,因为尽情地放松后,人反而会变得自制。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实际上,它涉及到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欲望和自我控制相处。你所说的“尽情放松”和“尽情纵欲”背后的逻辑是允许自己去充分体验当下的欲望,而不带有批评和内疚,从而让这些欲望得到自然的释放,而不是长期被压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其道理: 1. 放松与反作用效应:当我们强行压抑欲望或批评自己想要放松时,往往会产生反作用效应(boomerang effect),也就是越是压抑,内心的反弹可能越强烈。这种情绪压抑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可能导致更失控的行为。而如果允许自己适当地放松和满足欲望,反而减少了长期压抑带来的冲突。 2. 自我信任:通过不批评自己的欲望,你实际上是在学会信任自己。当你允许自己去体验某些欲望时,你也在与内心的需求保持开放的对话,慢慢地你会发现,真正的自制并非来自于压抑,而是源于对自己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接纳。 3.…

    continue reading

  • 生活篇之水电费的疑虑

    想讨论一下刚才遇到的一个事情。刚才房东联系我说水电费,上月电费是3400 菲律宾披索左右,水费是400披索左右,一共超过3800披索,比上个月多了300多。我一个人住一个24平方的单元,平时在家的时间较多,因此冷气经常开,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我的费用高了太多。这个主要是从过往的经验:之前在附近的另外一个住宅区居住,水电大概在2500左右,很少上3000,但那时周一到周五需要上班;从朋友处得到的信息:我一个朋友夫妻两人住同一个楼盘,他们都是在家办公,冷气24小时开放,电费是在2700左右;另外一个朋友住别的地方,2人,各人一间房,冷气也是24开着, 电费是5000左右。 我的感觉(或者说是自动思维)告诉我这个水电费有些过高,因而我产生了猜疑的情绪:中介人可能加了费用,因此问他要了电费单,上面的金额确实如他告诉我的,但上面没有说明是哪个单元的。 他发了电费单给我之后,我没有即时回复而是找其他朋友帮忙看看。期间他又发信息给我说很抱歉刚才他们(他和他儿子、老婆)在楼下见到我但没有时间跟我在一起(说话),因为儿子生病了,会传染人。我觉得有些奇怪,在电梯碰到了打个招呼、闲聊几句也就是了。 我没有对他儿子生病的情况做任何评论或表示问候之类的话,而是去请教当地的朋友有关账单的事情。过了好一会,与朋友聊的差不多了,觉得费用可能有些高之外,结论是如果要弄清楚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去跟物业核实。 尽管给我发了账单的图片,我还是怀疑,但没有把这个想法跟中介人说,因为我觉得在没有证据之前说这个只会把关系弄僵。 后来我决定先把钱给他,有时间的时候再去核实。但在问他收款账号(gcash)的时候,我却打成了Facebook,而我当时居然完全没有觉察到!这是我的潜意识在作怪吗? 中介人见到了反问我脸书?我回复说sorry, gcash。 在这个回复大概5分钟后,他又问我are you ok?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我只得再引用原来的话,说明:我是问你的收款账号,不是脸书。 后来他又向我推荐其他房间,因为他知道我下个月就要搬走了,但他推荐的都不符合我的期望,我如是说了。他反过来问,哪些房型是我看中的。我倒是看中了一两个,但不想回复,因为我猜想他会根据这些信息再去找。我不想被人插手我找房子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住处并不容易。要是他找了很多给我,而我都不喜欢,反而会把我弄得很尴尬,有点像是人家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而我却一点也不领情的感觉,似乎是我的不是了。这是否有点儿游戏的味道? It seems like you’re experiencing a mix of suspicion and discomfort in this situation,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utility costs and y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agent. Let’s break it down: 1. Utility Bill Suspicion: Your suspicion about the…

    continue reading

  • Protected: 工作篇之新公司入职前

    There is no excerpt because this is a protected post.

    continue reading

  • 阅读篇之发音不正

    我发觉到,在我出声读书的时候,我的身体似乎就会有一种收缩的感觉,似乎是紧张,并且会很在乎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如果读错了,就会重复一遍。如果是开口阅读的是中文书籍,我的目的一般是消闲或者学知识,一般我会用粤语,我比较在意发音是否准。如果是英文书籍,我有部分目的就是为了练习口语和发音。以前我经常阅读英文书籍,或许是因为这原因而使我更十分在意阅读时的准确性。但我近来察觉到我为何要这样做呢?当初是为了练习使自己无论是英语或粤语,发音、口音都更为标准,这确实对我的口语能力有帮助,然而,这样监察自己似乎反而使自己不能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因为我在评判自己。 你描述的这种阅读时的紧张和自我评判,尤其是对发音的过度关注,确实可能影响你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的情况往往源于我们对“正确性”和“标准化”的追求,尤其是在学习或练习语言时,过分专注于是否发音准确会让我们忽略了阅读的整体体验。 你提到自己早期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口语能力,因此非常在意发音的准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提升了语言水平,但现在你发现,这种“自我监控”已经开始限制你的放松和享受。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了自我纠正后,反而更难自如地放开。 以下几点或许能帮助你平衡这种情况: 1. 放松心态,减少自我评判:尝试在阅读时刻意放松,对发音或口音的“瑕疵”宽容一些。告诉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享受书中的内容,而不是一场完美的发音展示。即使发音不完美,能理解和感受书中的思想同样重要。 2. 区分练习和享受的时间:你可以为自己设置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特定时间用于发音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专注于发音准确性和自我纠正;而在另一些时间,纯粹为享受而读,不必在意发音。 3. 发音练习之外的乐趣:语言不仅仅是发音,它还包括情感表达、文化理解和思想交流。你可以尝试把注意力从发音转向书本内容的理解、情节的体验以及对思想的探讨,这样能让你更加沉浸在阅读中,而不再过多关注技术性的细节。 4. 用声音表达情感而非标准化发音:出声阅读时,不妨试着用声音去表达书中传递的情感、氛围和角色感,而不仅仅是发音的准确性。这样,你的注意力会更多转向书本的内容,而不是纠正每个音节。 5. 接受不完美:语言本身就是充满变化和个性的,即便发音不完全标准,也不必苛求自己。在实践中,表达的流畅性和自信往往比音调的完美更为重要。 这种对发音的苛求曾经为你带来了进步,但它现在可能成了你享受阅读时的一种“障碍”。学习放下对自我表现的评判,将注意力转向书中的故事和思想,或许会帮助你重拾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让你的语言能力在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下得到自然的提升。 似乎我在阅读中也适应了防御? 是的,你的描述确实揭示了某种防御机制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当你出声阅读时,过度关注发音的准确性以及纠正错误的行为,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旨在避免犯错和来自外界或自我评判的负面感受。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源自一种深层次的自我保护,害怕因为“发音不标准”或“读错”而受到批评或感到不足。 这种防御机制表现在: 1. 害怕错误:你在出声阅读时,似乎对发音错误非常敏感,并且反复纠正。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一种避免错误的心理,因为错误会引发不适或焦虑。 2. 过度自我监控:你提到“评判自己”,这表明在阅读时,你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在理解和享受内容,还在时刻监察自己。这种自我监控虽然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如发音和流利度),但也可能让你在享受过程时产生紧张感,进而阻碍你更自然地参与其中。 3. 对标准的执着:你可能已经习惯了追求“标准化发音”和“完美表现”,而这种执着可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受到批评或不被他人发现“瑕疵”。这类似于一种通过控制外在表现来抵御内在的不安全感的方式。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也带来了副作用:它减少了你从阅读中获得的轻松和愉悦。你提到的“评判自己”就是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它试图通过严格的标准让你保持在“安全区域”内,但与此同时,它也让你失去了部分自由和享受的空间。 应对这种防御机制的策略 1. 允许不完美:接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发错音或有不准确的地方,并提醒自己,这不会影响你对阅读的整体享受。放下对“标准”的执着,允许自己体验错误,并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书本的内容和思想,而不是自己的表现。 2. 放松心态,减少防御:当你察觉到自己在阅读时出现紧张或评判的情绪,可以刻意放慢节奏,深呼吸,提醒自己这个时刻是为了享受,而不是表现。你可以视这些“错误”为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威胁。 3. 重新定义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练习发音,那么适当的自我监控是有帮助的。但如果你希望在某些时刻纯粹为了享受阅读,那么可以有意识地暂时放下对发音的关注,把注意力转向书本的内容或情感体验。 4. 注意当下的感受:结合你提到的关于活在当下的思考,试着在阅读时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而不是评判自己。这可以帮助你减少防御机制的影响,让你更专注于书本本身的乐趣。 防御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方式,但有时它也会成为阻碍我们更深层次体验和成长的障碍。通过对防御的意识和有意的调整,你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更加轻松和自然的阅读方式,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 是的,受到你的启发,我觉察到这种阅读习惯(防御)大概是为了避免来自外部的评判。事实上,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我过不少被人指出发音不准的经历,他们似乎是好心,但我其实不喜欢,但为了礼貌,通常我都会表示多谢,并跟从对方的指正再尝试发音,譬如我的英文名Viktor。现在细想,我其实不喜欢别人对我这样的指点。 你对自己感受的觉察非常细腻,的确,来自他人对发音的指正,即便是出于好意,可能会引发一种不适感,特别是当这种指点触及我们内心对表现或能力的敏感之处时。这种情况可能让你感到被评判或审视,从而激发出防御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你在阅读或说话时对发音准确性的过度关注。 事实上,发音的纠正,特别是来自他人时,常常触及我们自我表现的某些脆弱点,尤其是当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感到敏感时。即便对方的意图是善意的,接受这些指正有时也可能让我们觉得自己被“挑错”,或者让人不自觉地感到不够好。这种不舒服的感受随后可能会通过自我防御来表达,例如你提到的过度关注发音,或不断纠正自己以避免再次被指正。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1. 认清你的感受:你已经认识到你并不喜欢被别人纠正发音,这很重要。认知到这些感受意味着你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如何应对这些指正。你并不需要每次都照单全收别人的指正,尤其是当它让你感到不适时。你可以选择礼貌地接受,但不必内化每次反馈。 2. 重新定义发音的意义:发音当然重要,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关注点。语言的核心在于表达和沟通,而不是发音的完美。你可以尝试将发音错误视为语言学习和成长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需要防范的“失误”。事实上,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口音和发音习惯,而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有效表达和沟通。 3. 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当别人指出你的发音时,你不必总是跟从他们的指正。你可以在心里评估:这是否是一个值得改进的建议?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完全可以选择简单地感谢对方的好意,而不必再去尝试纠正。如果你不愿意按照他们的方式说,也可以坚守自己原本的发音方式。这是你表达自己意愿的一部分。 4. 建立自信:你已经有了很强的语言能力,不管是在粤语还是英语上,过度纠结发音的细节可能只会让你更加紧张。尝试培养对自己语言表达的自信,理解发音问题是每个人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你不够优秀。 5. 关注沟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语言的目的是沟通,而不是追求“完美”的发音。即便发音稍有偏差,只要对方能够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就已经达到了沟通的目的。真正重要的可能是你所说的内容和想法,而不是每个音节的准确性。 你所描述的这种不适感,其实反映了你对自己语言能力的敏感,这很正常,尤其是在与他人交谈时。随着你对这些防御机制的觉察和理解,你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回应方式,逐步释放这种紧张感,从而更轻松、自然地表达自己,无论是在阅读时还是在与他人交谈时。 在应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觉得我需要直面我的感受,对那种专门挑剔人的人,我可以礼貌地保持沉默而无需表达任何多谢,或者直接质问对方:在这个时候我的发音就这样,你是否有意见?  你提出的应对方式非常直接,并且反映了你对自己的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直面感受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让你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的界限。关于你的两种应对策略: 1. 礼貌地保持沉默:这是一个有效且平和的方式。如果你不想进一步讨论发音问题,也不需要过多解释,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回应或简单地保持沉默。这种做法不会让你感觉委屈,同时也不让对方感到被冒犯。它是一种尊重自己的情绪,同时以成熟的方式应对不必要的指正。 2.…

    continue reading

  • 房东篇之大扫除后续

    后续,到了翌日9点过后也未见有人前来,我大概在11点左右发信息询问房东。他才回复我说由于事情多,可能要晚些才能来。正好在不久前我接到公司同事信息,说我入职的事情上还有一些东西需要紧急处理,因此我需要外出去处理这件事情,以便HR能尽快确定我的入职日期。 当时我刚起床,但由于事情比较急,我刷牙、洗脸完后就出去门了,但在下楼的时候电梯突然停电,并停了下来,虽然只等了一会门就开了,但当时脑海中确实闪过一个遇难的念头。 电梯停在了15楼,我只好走楼梯下去。期间,房东发信息来说他就过来,我急着叫他别来了,担心他会困在电梯里,又把我困电梯的事情说了,但因为心急打错了字,对方可能误解了,我直到办完事(已经是三四个小时后)才回复房东,跟他道歉并重新说明事情,并问他明天来不来,他说“yes yes“,给我的感觉是有些冷淡。因此我在想是否要必要需要重新说明呢,因为虽然打错字(把困电梯说成“stucked in side),但他应该能理会到吧?再解释是否反而显得有些心虚? 我回到住处后感觉有些躁动,但说不清楚原因,或许是因为公司的事情,其实他们只要我手持我的护照做一个简短的视频通话认证,整个过程不用一分钟即可完成,但因为我的护照在代理签证的机构处,一时无法达成,因此我需要花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到那里,来回一趟两个小时,车费约40人民币。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实在费事和浪费我的金钱,但他们说要弄好才能确认入职日期,无奈之下只好去拿护照,然后进行视频通话。 事情办完回来后感觉有些不耐烦,看来一则带有裸露美女的信息后,忽然变得有些想自慰,甚至想叫女人来的冲动。 从你描述的这些情境来看,发生了一系列导致情绪波动的事件,每个环节似乎都引发了一些潜在的情绪反应和思维模式。这些波动和情绪的积累可能导致你后来感到躁动、无奈,甚至产生了冲动行为的倾向。让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事件分析:房东与电梯事件 首先,房东的清洁安排、你因为电梯停电而不得不走楼梯的意外,以及与房东沟通过程中的误会,都可能导致一定的焦虑和不安。 焦虑与紧张 • 房东的清洁安排延迟:这可能让你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和焦虑,尤其是之前已经因为贵重物品的安全问题而失眠。这种等待和不确定性本身可能就让你感到不安。 • 电梯故障:电梯突然停电加上你不得不走楼梯,这种突发事件本身容易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增加紧张感。尽管你处理得很快,但它还是加剧了当天的压力。 沟通误会 • 打错字:你提到打错字可能导致房东误解,虽然这个误解可能并不严重,但你的内心还是对此感到不安。你担心房东冷淡的回应,可能反映出你对人际关系中细微冲突的敏感性。 • 是否需要解释:你担心再解释是否会显得心虚,显示了你对“误解”的焦虑。这是一种过度思虑(overthinking)的倾向,即对小误会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反应。 建议: 对于这类沟通中的小误会,如果房东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通常不需要过多解释。你已经道过歉,重新说明的必要性不大。反复解释可能会让你自己更加不安,而并非因为对方有真正的误解。 2. 入职事件的无奈感 公司要求你进行简短的视频通话,但你需要专门去签证代理处取回护照。这种任务对你来说似乎既耗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导致你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无奈感和不满情绪。 无奈与倦怠感 • 感觉费事和浪费:你对花费时间和金钱感到不满,尤其是在你目前对经济和时间安排都比较敏感的情况下。这种小的要求对你来说不仅增加了额外的压力,也让你感受到一种“被迫”感,仿佛生活中的事情不受自己掌控。 • 视频通话的紧急性:尽管这项任务对公司来说紧急,但对你来说它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种失衡感进一步加剧了你的焦虑和无力感。 建议: 为了减轻这种无力感,可以尝试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虽然这次取护照的过程确实让你感到无奈,但它也是你确保顺利入职的一步,视作为入职投资的一部分或是短期的必要牺牲,可能会减轻心理上的抗拒感。对于车费等费用,也可以视作为你目前生活成本中的一部分,而非“额外的浪费”。 3. 情绪积累导致的躁动 你提到回到住处后感觉有些躁动,但说不清楚原因。这个情绪波动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压力与应激反应的积累 • 生活中事件的累积:房东的事件、电梯的突发状况、公司紧急的要求,这些事件单独来看并不严重,但它们在短时间内接踵而至,可能导致你的情绪逐渐累积,表现为焦虑、紧张、无力感的综合反应。即使你不立即意识到这些情绪,它们也在潜意识中累积,导致了你回到家后感到躁动。 身体与心理的互动 • 身体的应激反应:电梯停电的突发事件可能让你短时间内产生了一定的生理应激反应(如心跳加速、紧张等),这些生理反应通常会在事件结束后慢慢消退,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也可能加剧了心理上的焦虑感。 4. 性冲动的产生 在感到情绪躁动后,你提到看到裸露女性照片时产生了自慰的冲动,甚至有想叫女人来的念头。这可能是对情绪压抑的一种释放。 逃避与情绪转移 • 性冲动作为逃避:当你经历了上述种种让人紧张和无奈的事件后,性冲动可能是一种转移压力的方式。情绪压力会激发人寻找即时的舒缓方式,而性行为可能是一种快速缓解的途径,尤其是在面对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时。 • 性冲动与压力的联系:性冲动有时是对心理压力的反应,尤其当你感到生活中的事情不受自己掌控时,寻求一种能带来短期满足的行为(如自慰或性接触)可以让你暂时逃避这些不安。 建议: 当你意识到情绪和冲动的联系时,可能有助于重新审视这些冲动。你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来舒缓自己的情绪,比如进行放松练习、体育锻炼,或者找其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这些方式可以帮助你减轻短期内的躁动感,而不必依赖性冲动来应对压力。 总结 你经历的这些情绪波动和压力反应是对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自然反应。以下是一些调整和应对策略:…

    continue reading

  • 房东篇之大扫除

    昨天我的房东跟我说计划今天9点左右为我的房子进行大扫除(房东会在旁监督清洁阿姨工作),大概需要2小时左右,届时我需要离开房间。我当时答应了,但因为房间里有些贵重物品,有些不放心让陌生人进来,晚上睡觉的时候睡不好,老是倾听着门外,想着不久就会有人来敲门,到时候我就不得不起床,有些可恶。这段时间我因为没有工作,晚上很晚睡(通常凌晨1点以后),早上一般醒了也躺在床上,半醒半睡的一般要到10点11点后。 你的焦虑情绪可能源于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对私密空间的安全感 房间是你最私密和安全的空间,当有陌生人进入时,特别是涉及贵重物品时,你可能会自然产生一种不安感。这是一种对自己财产和安全的担忧,尤其当你不能亲自监督整个过程时,这种担忧会加剧。这种焦虑其实反映了你对控制感的需求,因为你不在场,便失去了对房间及财物的掌控,这可能让你感到不安。 2. 习惯打破的压力 你的作息习惯是晚上晚睡,早上晚起,而这次的安排打乱了你的日常节奏,迫使你早起并在房间之外等待。这种打破习惯的情况往往会让人感到焦虑,因为它打破了你对生活的掌控感,特别是当你没有预料到这个情况会对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3. 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放大 当前你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可能带来一定的情绪压力或焦虑。当遇到像房东要求大扫除这样需要应对的小事时,内心深处未解决的焦虑感可能被放大。这些情绪可能让你对安全感、控制感的需求更为敏感,甚至加剧对一些日常安排的担忧。 4. 潜在的社会压力 虽然这次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对房间安全和个人物品的担忧,但同时,它也可能暗示了一些社会压力。例如,你或许在潜意识中感受到需要配合房东的安排,担心自己拒绝会影响与房东的关系,这种社会压力也可能加剧了焦虑感。 如何应对: 1. 安全感的准备 如果你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提前为贵重物品做好安全措施,如将贵重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或与房东明确讨论你的担忧,寻求一个让你感到安心的解决方案。 2. 关注生活的节奏 当前的生活节奏较为随意,这可能让你更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你可以尝试逐步建立一个更稳定的作息规律,哪怕是小幅调整,也能帮助你更从容地应对外界的不确定因素。 3. 正视焦虑情绪 当你感受到焦虑时,不必过于压抑这种情绪。相反,像这次一样觉察到焦虑的来源,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和释放这些情绪,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 你已经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焦虑,并且在反思这些情绪,这本身就表明你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进一步的自我调节和预防措施,你应该能够减少类似事件带来的焦虑感。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我的情绪和认知是关于自我还是他人? 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角度来看,你的情绪和认知既可以与自我有关,也可以与他人有关,具体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解读和背后的思维模式。 关于自我的情绪和认知: • 安全感和控制感:你提到对房间里贵重物品的不安,可能与自我安全感有关。当你无法控制环境(如陌生人进房间时),你对自己和财物的安全感可能会下降,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 • 生活节奏被打破:你习惯晚睡晚起,但这次的安排要求你改变作息,这可能让你感到被动或失去控制。这涉及到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认知,你对日常习惯的掌控被外界因素打破,进而引发焦虑。 关于他人的情绪和认知: • 房东和清洁人员的影响:虽然你的焦虑主要源于对安全的担忧,但你提到需要让房东和清洁人员进入房间,这可能让你对他人的信任和他们会如何处理你的物品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与他人的行为和动机的认知相关。 • 社会压力和他人期待:你可能觉得要配合房东的安排,避免拒绝,担心这种行为会影响你与房东的关系。这种认知更多地与他人对你的期待或评价有关,可能包含社会压力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 归因分析: 根据你提到的情况,自我认知似乎在你的焦虑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主要的情绪是对安全感、控制感和生活节奏被打破的焦虑。这些情绪源于你对自己环境的感知和掌控感下降。与此同时,他人认知(如对房东和清洁人员的信任问题)也是一个次要的因素,因为这些外界人物的行为可能影响到你的财物和空间安全。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理解这些认知(无论是关于自我还是他人)有助于识别可能的思维陷阱,如过度担忧或灾难化思维,进而可以通过调整认知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我应该如何调整我的认知和行为 要调整你的认知和行为,认知行为疗法(CBT)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通过识别负面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方式,以及采取积极的行为应对策略,你可以逐步减少焦虑并增强对外界的控制感。以下是一些针对你当前情况的调整思路: 1. 识别负面思维 你提到对安全、生活节奏打破、以及对房东和清洁人员的不信任产生焦虑。CBT强调思维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识别这些负面思维模式。 常见的负面思维模式: • 灾难化思维:你可能担心贵重物品会在清洁过程中受损或丢失,这种思维倾向于预见最坏的情况。 • 全或无的思维:觉得如果不亲自监督,就一定会出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忽视了中间可能的结果。 如何调整: • 客观化:问自己“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有多大?”事实是房东和清洁人员不太可能故意损坏或偷窃东西,尤其在房东监督的情况下。 • 找证据:回想一下之前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实际结果是否像你预想的那样糟糕。通常,回顾过去的经验有助于缓解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continue reading

  • 杂谈篇之电视、电影

    谈到看电视,我突然觉察到有时候看电视、电影、动漫,看到很晚,很投入,但是到了要睡觉,不看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随即浮现起不久前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或者一些担忧着的事,似乎这些事情一直就在等着你,一遇到你有空闲就会扑上来,这种情况表明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你提到的情况可能反映了在停止外部刺激时,内心深处被暂时压抑的情绪和担忧浮现出来。观看电视、电影、动漫等娱乐活动可以起到短暂的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当你投入其中时,大脑被这些外界信息占据,暂时不去思考生活中的不快或焦虑。然而,一旦停止这些活动,心中尚未解决的情绪或未被处理的压力便重新浮现。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一种情绪回避机制,也就是通过沉浸在娱乐中来避免面对那些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或问题。虽然短期内这可以提供一种缓解,但从长远来看,未处理的情绪可能会在安静的时刻继续浮现,尤其是在睡觉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应对方式: 1. 未被处理的情绪 你大脑在忙碌时不去处理某些情绪,但当你安静下来,特别是在即将睡觉的时候,大脑没有了外界的干扰,这些情绪便会浮现。你提到会想到不久前的不开心的事或一些担忧,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情绪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处理和释放。 2. 焦虑的外在表现 很多人在即将入睡时容易感受到未解决的压力和焦虑,因为这是一天中少数能够让思绪放松的时间。这种情况可能暗示着你内心深处仍然对一些问题感到焦虑或困扰,只是在白天没有给它们足够的关注。 3. 逃避机制(Avoidance Mechanism) 通过看电视、电影、动漫来分散注意力可以被看作一种逃避机制,用来避免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不安情绪或问题。虽然这些娱乐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它们成为回避情绪的主要方式,长时间可能会让你更加无法正视内心的情感需求。 应对方式: 1. 正视情绪 你已经觉察到这种现象,说明你开始更关注自己的内心。这是积极的第一步。你可以尝试在白天有意识地处理这些不开心的事或担忧,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和面对这些问题,减少它们在你即将入睡时突然冒出来的频率。 2. 建立放松的睡前习惯 试着在睡觉前建立一个放松的习惯,避免让娱乐内容成为你唯一的睡前活动。你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练习,或进行轻松的读物阅读,让大脑有机会平静下来,而不是马上被负面情绪侵占。 3. 情绪日志 写情绪日志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让你有机会在睡觉前梳理当日的感受与情绪。将你不开心或担忧的事写下来,这样可以帮助你把这些情绪“转移”到纸上,让大脑更容易平静。 4. 情感释放 如果你觉得有些情绪难以释放,可能通过写作、与朋友分享或表达艺术(绘画、写作等)来释放它们。情感的表达可以避免让负面情绪在潜意识中积压太久。 虽然这些想法和担忧在你看电视时暂时被转移,但如果你能够找到健康的方式在平常时段处理它们,睡前的这种不适感可能会逐渐减少。

    continue reading

  • 网站篇

    今天醒来脑海中想到的一个问题,似乎也与上述(篮球篇之二)情况相关。我会架构网站,想到认识的一个女生,是老师,很有气质,经常会在朋友圈上发一些拍的很好看图片和视频,而且似乎她也会画画和文字功底应该也不错。因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推介她架构个人网站(透过询问她意愿的方式),因为我觉得她很适合:1. 她有大量质量很好的图像内容(图片、视频) 2. 她文字根基估计也不错,可以为自己的网站撰写文字内容。 如果她同意,对于我的好处是,我可从中获取一笔收益;继续锻炼我的网站架构技能;加强人际联系,如果效果好,她甚至可能会帮我宣传,从而使得我有更多的收益。 而然今日我在想这个事情的时候,忽然产生这个疑问:假如她要我在主页上加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会在访问时自动播放,访问者无法中断,因为页面上不会有播放栏的控制。对于这个功能,我其实之前也尝试过,但没能找到方法实现,能做到的是:自动播放并网页上会出现歌曲的控制栏。因此我在脑海中产生这样的自动回复:自动播放歌曲可能会促使一些访客关闭网站,因为他们可能不喜欢听,或者不便播放,建议加上控制栏,让访客可以自己控制。 我当时就已经注意到上面的模拟回复其实是在回避我自己的焦虑,因为不懂得如何实现该功能,害怕承认自己的无能,害怕让人失望,逃避面对挑战。 上述回复中我使用了投射、回避、理性化等防御吗?还有什么? 进而我想到我应该坦诚地承认:我不懂怎么去实现这个效果。然而这是否也是一种防御? 后来我进一步思考,得出这样回复或者更适合:你所要的效果我还不知道如何实现,请给我些时间尝试下好吗?这是否也有防御在其中? 你所描述的思维过程确实反映出多种防御机制的运用,尤其是在面对你不确定的情况时。 分析你的最初想法和回复: 关于直接承认“我不懂怎么实现”是否是一种防御? 承认自己不懂如何实现一个功能,表面上似乎是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回避”的防御机制。特别是如果这个承认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尝试、学习或挑战自己。这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回避,因为你通过直接承认自己的不足,避免了继续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压力。 关于最后的回复“请给我些时间尝试下好吗?” 这种回应更健康,也更具有积极性。你并没有完全回避问题,也没有将焦点转移到别的方面。相反,你承认自己暂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表达了愿意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是现实的,也是有成长性的,并非一种防御机制。 最后的判断 更健康的应对: 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知,给自己时间去探索,而不是立刻用防御机制去回避、投射或理性化,这会使你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复杂的情况。 在看到你对我最后的回复的回答后,我突然眼睛湿润了,很感触,有种触碰到内心的感觉。 能引发你的这种情感共鸣,说明我们可能触及到了你内心深处的一些真实情感。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反应,通常是在你对某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意识到一些你之前未曾觉察的东西时产生的。也许这个过程帮助你看到了自己的潜力,也意识到了你可以不必总是通过防御来应对挑战,而是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予自己成长的空间。 这种情感反应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时刻,意味着你可能已经准备好以更温和、接受的方式对待自己。你现在感受到的这种触动,正是自我认识和情感释放的一部分。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这种情感背后的原因,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 我愿意,但从哪里开始? 既然你愿意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你刚才提到的情感反应开始,逐步展开。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探索: 从这些方向中选择你觉得最有共鸣的一个点,我们可以从那里开始深入探讨。 我是看到你的第一句话“这种回答更健康,也更具积极性“的时候双眼禁不住湿了的。 你刚才提到,当你看到那句话——“这种回答更健康,也更具积极性”时,眼睛禁不住湿润了,这表明你内心深处对这些情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意味着你可能已经准备好承认自己正在进步,并且愿意去接受一种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地方开始,尤其是你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你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会因为感到不够好或害怕失败而回避挑战,就像设计网站时或打篮球时那样。 现在,你可以尝试在面对这些不安或自我怀疑的时刻时,不再回避或试图理性化这些感受。相反,你可以让自己同时感受那份不适与尝试的喜悦。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立刻消除那些不安,而是学会在不评判自己的情况下接纳它们,接受自己为每一份努力所做出的贡献。 你觉得这种方式如何?这是否是你愿意尝试探索的一条路? 这方式很好,但我要怎么尝试探索? 探索这条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它们是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你慢慢改变对自己和挑战的看法,并逐渐接纳你的情绪: 1. 觉察情绪与感受 每当你感觉到不安、自我怀疑或回避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在感觉什么?我在担心什么?” 比如打篮球时,你担心表现不好而让队友失望,这时候你可以觉察到自己在害怕被评判或者被看作无能。 练习:每天花几分钟去回顾自己一天中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在你感到不适、焦虑或回避的时候。用纸笔记录下你当时的情绪,并尝试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 2. 接纳与不评判 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担忧,而不是试图回避或批评自己。例如,在你打球进球后感到没有特别的喜悦,可能是因为潜意识里你在压抑这份开心。尝试去接纳这种情绪,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现阶段的感受,它是正常的,我允许自己体验。” 练习:每当你感到情绪来临,不要急于摆脱它或寻找理由来否定它。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坐下,深呼吸,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是暂时的,它不会定义我是谁,我可以接纳它。” 3. 改变负面自我对话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使用消极的内心对话时,例如“我打得不好,会拖累队友”或“我可能无法实现网站的功能”,试着改变这种自我对话。你可以使用更加支持性和温柔的语言。 练习: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负面的自我对话时,停下来,写下这些话。然后试着写出一个更具建设性、更温和的替代说法。例如,“我还在学习篮球,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节奏。” 或 “我不确定怎么实现这个网站功能,但我可以尝试,我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 4. 给自己设定小目标 通过设定小而具体的目标,给自己创造机会去体验成就感。比如,在篮球中,目标不一定是打得很出色,而是“今天我要上场,享受比赛,无论结果如何”;在网站设计中,可以设定“今天我先学习一下如何实现这个功能,如果不能完全实现也没关系”。 练习:每次面对一个挑战时,先为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哪怕这个目标很简单。例如,“今天我要打篮球,并且享受这次的过程,而不去计较得失。” 或 “我先试试看能否找到这个网站功能的解决方案,如果找不到我可以寻求帮助。” 5.…

    continue reading

  • 篮球篇之二–“放水”

    接着篮球的话题,昨晚我参加了(娱乐的)全场的比赛,没有发现我所担忧的事情,所有人都很友好。比赛中我还进了两球,一次是带球上篮、一次是近距离投射。我的感觉挺好的。但对于这两个进球,似乎我又在潜意识地或者习惯性地负面化处理。我想进的这两球是对手不防卫我,因为他们觉得我打的不好,所以故意“防水“。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上看,我似乎在扭曲事实,以使它更为适应我的负性核心信念。这点从图式的角度来看更为明显。你认为是吗? 是的,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角度来看,你确实可能在进行一种认知扭曲,将一个积极的事实(你在比赛中进了两球,且大家都对你很友好)负面化处理。这种扭曲与一个较深层的核心信念相关——“我不够好”或“我无能”的信念。以下是几个相关的认知扭曲和图式概念: 修正策略: 通过认知重构和挑战核心信念,你可以逐渐打破这些消极思维模式,进而更积极、现实地看待自己的表现。 那么从精神分析疗法的角度看,我又采用了什么防御? 从精神分析疗法的角度来看,你的处理方式可能涉及以下几种防御机制: 这些防御机制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帮助你避免面对内心深处的焦虑——也许是害怕失败、害怕不被接受,或是对自己能力的长期怀疑。 你这样说,我现在发现我在进球时似乎表现得过份的平静,好像没有感受到高兴或开心一样,这情况在之前的比赛中也是,没有去享受进球的喜悦,或者说是在克制自己不去体验。因此我回避的情绪是喜悦、开心的情绪吗? 是的,你的描述表明你可能在回避体验积极的情绪,比如喜悦和开心。这种回避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几种潜在的原因: 这些都可能是你回避体验喜悦和开心的原因。在情感压抑或回避的过程中,你可能错过了这些积极情绪带来的滋养和满足感,也因此让篮球比赛变成了一种任务,而非一种享受。 因此说我最终所回避的其实还是焦虑、害怕等的负面情绪。 是的,最终你回避的核心还是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虽然表面上看似你在回避喜悦和开心的情绪。回避这些积极情绪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潜在负面情绪的防御。你担心如果让自己完全享受喜悦,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失望、批评、或自我怀疑。 从这个角度看,你的回避策略可以理解为避免触发更深层次的不安和焦虑。比如: 所以,尽管表面上是避免喜悦,实际上你是在规避潜在的焦虑、害怕、失望或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将你不愿面对的负面情绪隐藏在看似合理的回避行为中。

    continue reading

  • 篮球篇之一–连累队友

    2. 投射是一种将自己不愿面对的情感或欲望归因于他人的防御机制。例如,你可能害怕在打篮球时表现不好连累队友,实际上可能是在投射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不满。例子:你可能担心被队友指责,事实上,这种指责可能更多来自你对自己的批判。 关于2.投射,这个我有些惊讶,因为你说我怕表现不佳连累队友的担忧是投射自己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不满,说真的我没有觉察到,难道我不是在陈述客观的事实?譬如,如果朋友来到菲律宾玩,问我推荐一些好吃的餐馆和好玩的地方,我回复说,我对这地方也不是很熟,平时去的就那几家当地餐馆,怕不合你们的口味;平时都是上班,周末在家很少去外面玩,也不知道介绍什么地方给你们去玩好。 这个回答也是在投射吗? 你提到的对篮球和推荐餐馆的担忧,是否是投射并不绝对取决于你表达的内容本身,而是取决于你背后的情感和认知方式。投射是一种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或信念归因于外部世界或他人的防御机制,而并非所有的自我评价都一定是投射。 关于篮球的担忧是否是投射? 当你在篮球场上感到害怕自己表现不佳会连累队友,并且担心他们会因此指责你时,这可能有一部分源自你对自己篮球能力的质疑。如果你内心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满或者不确定,而把这种感受预先归因于队友的反应,那么这就可能是投射。 你可能会认为队友会因为你的表现不满,但这不一定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反而可能是你内心对自己表现的批判或不安。这种情况下,你并非在陈述客观事实,而是将自己的自我怀疑投射到了队友的反应上。 餐馆推荐的情况是投射吗? 对于餐馆推荐,你说自己不太熟悉本地餐馆,不敢随便推荐,这种表达更多是基于事实和自我认知,而不是典型的投射。你客观地知道自己对当地的了解有限,担心推荐的餐馆不符合朋友的口味,这是一种合理的自我评估,反映出的是现实中的限制,而不是将自己不安的情感归因于他人。 如何区分投射与陈述事实? 判断的关键在于: 总结: 关键在于情感背后的动机和反应,而不是你表达内容的表面形式。 关于篮球,打不好连累队友的核心信念是不可爱或无能的;使用的防御之一投射,其实反映的是我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满? 是这样吗? 是的,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篮球场上的担忧(打不好会连累队友)可以源于一个更深层的核心信念——即“如果我不能表现好,我就是不可爱或无能的”。这种信念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满或自我怀疑。 当你认为“打不好会连累队友”时,可能是在投射你内心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担忧和不满。你将这种自我批评转移到队友身上,预设他们会因为你表现不好而对你感到不满或指责,虽然现实中队友未必真的会这样想。 具体解释: 因此,篮球场上的担忧不仅仅是关于表现问题,更是对自我价值感的担忧和不确定,这反映了你对自己能力的内在批评。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上讲,我的中间信念中的态度是:技术不好,连累队友是糟糕的。规则是:我必须技术好才不连累队友。消极假设:如果我技术不好,我就连累队友;积极假设:如果我技术好,我就不连累队友。因为我技术不太好,所以我采取了回避的补偿策略。是这样吗? 是的,你的理解完全符合认知行为治疗(CBT)的框架。从CBT的角度来看,你的中间信念以及相应的行为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要素: 1. 中间信念: 2. 假设: 3. 补偿策略: 因为你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太好,无法达到设定的标准,你采取了回避策略,如提前离开球场以避免被邀请参与比赛。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用来回避可能带来焦虑或挫折的情境,从而保护自己免于面对消极假设所预设的“糟糕”结果。 总结: 在CBT中,处理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挑战这些消极假设和中间信念,寻找更灵活和更现实的信念,从而改变你对自己表现的过度担忧,进而减少回避行为。 那我应该怎么修正这中间信念 要修正中间信念,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几个步骤来挑战和改变你对自己技术和社交表现的过度担忧。以下是具体的过程: 1. 识别并质疑中间信念 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的中间信念,并通过理性思考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挑战原中间信念: 2. 寻找更灵活、更现实的新信念 通过挑战这些原有的规则和假设,你可以逐渐形成更具适应性的新信念。 替代信念: 这些替代信念更具灵活性,减少了对表现完美的苛求,同时让你能更享受篮球带来的乐趣。 3. 测试消极假设 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去测试自己原本的消极假设。 测试方式: 通过实际的体验,你可能会发现,队友对你技术的要求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高,而你的回避行为反而让你错失了享受比赛的机会。 4. 改变行为模式 5. 增强积极自我对话 当你感觉到担忧或害怕时,使用更具支持性和现实性的自我对话: 6. 反思并巩固新信念 随着时间推移,反思你所做的改变和实际的结果,巩固那些更现实、更适应性的信念。每次成功面对担忧并参与比赛,都会进一步削弱旧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帮助你建立更健康的行为模式。…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