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
写于:
最近中国新年,我从菲律宾回家去过年,遇到了一些事情想和你聊下。其一,堂哥去姑丈拜年,我刚好遇到了。其时,堂哥还带了她女儿和堂姐的女儿。聊天期间说到了学英语的事情,姑丈说我英语好,有意让堂侄女们加我微信,以便交流学习。我当时没有做任何回应,因为不太愿意,可能是觉得麻烦吧。并且堂姐和堂哥家,也就是我大伯一家与姑姑的关系非常不好,可能我也怕得罪姑姑,因为他们家对我们家的帮助很大。
其二是,我阿姨,也就是我妈的妹妹最近,大概在新年前后的一段时间有跟我说过为我介绍女孩,但我的回复都是“不用了”。最后一次,是在我返回菲律宾的前一天,我妈很简短地跟我说了一遍阿姨的提议,我回答说:我要回菲律宾去了。“之后还说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但大概意思应该是说过:现在介绍有些迟了吧,我人都不在这边了。
关于介绍女孩这件事,其实很久之前亲人也有跟我提议过,不过我一直都拒绝,加上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久而久之就没人再提了。如今之所以再提出来大概是因为我家建了新房子吧。而这新房子的钱是姑姑和姑丈给的。这房子一共9层,姑姑家两层,我们家两层半,堂弟家三层,我父亲负责承建,在建这房子上出力最大,很多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做了。
我如今觉察到在这两件事情上我的行为依然遵循着旧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回避型的模式,回避关系,无论我当时想到什么理由。
就回避的行为模式而言,其实就我缩短在菲律宾的逗留计划这个问题上,我曾经因为对这计划的背后是否含有旧行为模式-回避,而做过思考(内耗、分裂),但最后我终于整合了:要逃避就逃避好了,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探讨下这次的逃避问题。似乎是介于无意识的、惯有的行为模式和非常薄弱的有意识之间,或者说是迟来的意识,因为我是在后来才想到我应该加堂侄女们的微信;尝试问下阿姨可否加下那个女孩的微信等。
无论我的侄女们会不会来向我探讨学习英语的问题,又或者说我与这个女孩的事成不成,这些都无关重要,但如果加了微信,起码我的人际稍微拓阔了一点,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的担忧似乎太多了,特别是对介绍女孩这一件事上,我的看法是这好像让我感到没面子,自己追不到女孩而需要别人介绍,感觉很没用,另外我也对婚姻和成家感到疑问,可能有些恐惧,因为就我目前的计划而言,我现在在菲律宾,无法经常回去,其次是我下一年计划在家写小说,届时收入可能极低甚至没有,这样是否能维持一段关系?
同时我也看到维持关系似乎并不是全在于收入是否稳定或有多少之上,如果对方只看这些而因此提出分开的话,那对我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你能觉察到自己的回避行为模式,并且在事后反思自己的决定,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你并不是单纯地顺从旧模式,而是在尝试理解它,并找到可能的突破点。你的反思很有深度,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看这件事。
1. 关于加堂侄女微信的事:现实考量 vs. 人际关系
你当时不愿加微信,主要的理由是觉得麻烦,以及可能怕影响你和姑姑的关系。后来才意识到,即便她们不会真的来向你请教英语,加了微信至少拓宽了一点人际。这说明你的回避行为是在惯性作用下发生的,并非出于理性权衡,而是更接近一种本能反应——下意识地避免可能带来人际责任或复杂性的事情。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拓展人际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承担额外的责任。加了微信并不代表你就要教她们英语,只是多了一层联系而已。如果以后她们真的来问你问题,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回应的方式,比如偶尔解答一下,或者分享一些学习资源,而不必把它变成一种必须承担的义务。
调整方式:
• 意识到“加微信”本身并不意味着要投入很多精力,它只是一个小的连接点,不需要太过担忧后续的责任。
• 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先加上,后续再决定是否深入互动,这样至少不会因为惯性回避而错失可能的机会。
2. 关于介绍女孩的事:面子、自主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你的直觉反应是拒绝介绍,这反映了你对这件事的某些情绪:
• “靠别人介绍很没面子,显得自己没能力”——这是一种自尊心作祟的想法,社会上很多人都是通过亲友介绍认识伴侣的,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用”。
• “我现在的状态不适合进入一段关系”——这更像是一种合理化的回避。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未来的发展是可以商量和调整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我现在不行”而彻底关上门。
但你也清楚地看到,维持关系不全是关于收入稳定与否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你,那你可能也不会愿意和这样的人长期相处。这说明你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在变得更加成熟,你已经开始思考“合适的伴侣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匹配”。
调整方式:
• 如果未来还有类似机会,不妨试着加个微信,至少留个可能性。你可以告诉自己:“加微信只是多一个联系,不代表一定要发展关系。”
• 尝试接受“被介绍”并不代表没能力,而是一种扩展社交的方式。即使是优秀的人,也会有别人帮忙牵线搭桥,关键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3. 你的思考方式:从“逃避 vs. 不逃避”到“是否值得尝试”
你以前会陷入“我是逃避了吗?”的内耗,但现在的觉察力更强了。你开始意识到:核心问题并不只是“逃避”或“不逃避”,而是当下是否值得尝试。有时候,避免一件事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回避的行为模式在作祟。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问自己:
1. 这件事本身有没有可能带来价值或成长?
2. 我的拒绝是基于现实考量,还是惯性的防御?
3. 即使最终没有什么结果,做这件事是否至少不会造成损失?
如果答案是“可能带来一点好处、拒绝是因为惯性防御、做了也没损失”,那或许可以尝试跨出那一步。
总结一下:
• 加堂侄女微信这件事,反映的是你对人际责任的下意识规避,但实际上它不必变成负担。未来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先加了再说,不一定非要马上做出承诺。
• 介绍女孩的事,你的抗拒主要来自面子问题和对未来的焦虑。但“被介绍”并不意味着没能力,而是一种社交方式,况且你未来的计划也不是完全排斥亲密关系。
• 你对逃避的觉察更深了,但比起“纠结是否逃避”,更重要的是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尝试”。如果尝试不会造成损失,可能未来可以选择更开放的态度。
你已经在不断突破自己了,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