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
写于:
对上一次更新日记,又隔了一个星期。写日记原是为日后回国创作而准备,可是最近忙着玩《王国之泪》,日记反而荒废了。
不单是日记,就连阅读和运动也不如以往那样频繁。当然这情况可能与我所处的地方和上班的时间有关。就地方而言,相比国内,菲律宾这边出行不是很方便、篮球场等公共场所又少,想每天都打打球并不容易。至于健身房倒是有,但健身较为枯燥,我耐不住。
然而不管怎样,我想周末最少也要腾出时间来写写“日记”。
首先说说之前做的薯仔金瓜虾仁煎饼。最初想到做这样的煎饼是在疫情时期。那时在家里忽发奇想:把家乡传统的菜头煎”(白萝卜切丝混合面粉)里面的白萝卜换成薯仔泥会怎样?可是那次并未成功,煎出来的饼非常松软,一拿就散,而且也容易粘锅。
时隔数年一直未再尝试,不想因为人在菲律宾,嘴馋而吃不到想吃的菜,竟然给我学会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想到加入薯仔泥和金瓜泥并不是因为想起以前曾这么做过,而是自然然而地想到做成泥更好。我是后来才想起以前曾这么做过。
这次尝试总共经历了两次饼浆的制作。第一次配料比较简单,也没有土豆泥,因此效果还可以。第二次制作时想再做得丰富些,因此除了加了土豆泥和南瓜泥之外,还有虾仁、卷心菜、香菇和洋葱,满满的做了一大盒饼浆。
这场歼灭战,共花了我三天时间、期间还带了些到公司给同事,才总算不辱使命,把一大盒饼浆都消灭掉。
第一、二天煎饼的时候成型并不理想,常常会粘锅,有时甚至会松散、或弄得一坨坨的。不料战况踏入到最后一天时出现反转。当天煎完前两个饼时,我突然有个念头:我的锅小,而且是用来煮面,做煎饼可能不太合适,或许我可以试着把每次下锅煎的饼浆控制在三汤匙内如何?于是就按这想法去煎,别的不说,单就成型和不粘锅而言就比前面煎的两个更好。
我依法又煎了两个,发觉翻面煎的时候还是会有散开、粘锅的情况,觉得可能是是火力不够的原因。再煎的时候,我将电池锅的火力调大一档,等到油温较高的时候才下饼浆,煎一分钟左右,等到边缘出现焦黄时将火力调低,继续煎约30秒到一分钟,期间用汤匙轻铲底部,确认不粘底后才翻转另一面煎。以这种方法煎出来的饼一面比较焦黄,但成型、整体感和口感都是最好的。
此后我以这种方法把余下的饼浆都煎完了,期间逐步微调,煎到最后的两三个时可说已经接近完美:一面金黄、一面保持浆液原色,松脆和软绵兼而有之。
关于料理的事情就说到这里吧。
再来说说工作。自大前一周发出辞职信后,我一直未收到HR正式的邮件回复,让我有些担忧。然而,对于这个决定,我并不后悔,只是担心这会否导致我辞职延期。
对于离职后的前路(或者用“活路”来形容似乎更贴切)会在何处?这问题确实也令我感到担忧,因为我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回顾过往,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都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虽说好处是我的经历多、适应力和学习能力可能较强,缺点可能是没有一样是专精的。当然,这个“专精”指的是技术或者业务层面的,若以语言而言,我的英语绝对不会输于国内的白领。
可能用“输于”这个词比较谦虚了,我想表达的是好很多。
我过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来自分公司设立于菲律宾的欧美公司,当中大部分是外包公司。对于外包工作而言,尽管给予双语雇员的薪酬较高,但升职和加薪的空间不大。除了外包公司,我也非外包的欧美公司中待过,其中也有世界500强的公司,薪酬和发展潜力可能较大些。
事实是,无论是否是外包公司,我都待不久。
我待过最长时间的一间公司是之前在深圳的一间西班牙公司,我也很喜欢那家公司和那份工作,曾经也一种会在那公司做到退休的感觉,然而,两年又十个月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不论是前公司,还是如今这家公司,我知道如果好好地干,稳定下来、直到退休,甚至升职加薪,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现实是我待不住。一个缠绕我较深的忧虑,或者说恐惧,是我会担心我的离开是不是又在重复以前的逃避模式。
以往选择工作,我的着重点就是钱,哪个工作给的工资高,就做哪个。对于工作的实际内容,只要不违法、不危险等,基本不考虑工作内容,更加不会理会自己是否喜欢那工作。如今回思,不知不觉间这个想法已然支配我二十多年,直到如今这份工作,我所应用的还是同样的思维逻辑,或者说人生观。
对于高工资的追求,或许是人之常情的事情,试问又有多少人不是呢?尽管如此,我心里知道其实我的出发点很卑微:为了活着。试问又多多少人不是呢?但如果非要为之加上一个修饰词,我想是:在物质上更体面地活着。
最近这一年读了不少心理方面的书籍,有不少的感悟,我察觉到那种卑微的感觉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恐惧:一种对匮乏的深深的恐惧感。这恐惧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稳定的忧虑和不安,担忧会被工作所遗弃,进而想,既然迟早会被遗弃,不如自己先动手。觉得自己就应该有一份优厚待遇的工作和害怕工作不保而追逐高工资,在不本质上,似乎是不同的。
这种恐惧的一个重要的延伸是,不敢对生活有太多的奢望。譬如对于房子和车,我一直都不敢奢求。19年,当我父母提出要给我首期在家乡买个房子的时候,我还是打着做投资的念头,等过几年房价涨了再卖出去,钱还给父母,自己也赚一些,岂料如今楼市大跌。至于车子,我还是一年前才开始真真正正地去学,那之前是不敢想象自己可以拥有的。
另一个延伸是,对幸福、爱情和家庭也不敢抱有奢望。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你又如何谈恋爱,甚至组织家庭呢?因而把生活活得有一种“等时候到”的味儿。
回到工作的话题上。如上述,既然追求高工资是我以往的指导思想,那么换公司或者说跳槽,便也在情理之中。粗略估计,在菲律宾,每一次换工作我的工资大概有10%-25%的上升。此外离职的原因无非是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过往工作中,因人际关系而离开的有四间公司,这也是我所担忧“重复逃避模式”的缘由。
事实上,除了前一份工作我感到有较大的兴趣之外,对于过往的、包括如今的工作在内,我都不太感兴趣。通常是到了某个点,往往是对工作内容掌握到能够应对日常事务的程度时,渐渐地就会变得失去兴趣,甚至避免学习更多知识,如果工作压力大,甚或人际方面出现问题,更有可能加速我离开。
另外,继续留下去也会加深我害怕被丢弃的恐惧。
说了一大堆,我并不是想探讨我的恐惧,而是想试着去回应自己对前路的迷惑。如果说以往工作是为了活着,那么我想请自己这么调整下:以后我工作可以是为了活着的同时,也可以紧扣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不必再刻意追求高工资,但要问自己是否享受这份工作。如果借用《当下的力量》书中的话,那就是:是否能在工作的同时保持临。或者,简单地说,能否集中精力在这份工作上。
不要只把目光仅仅放在工作的结果上,请多看看过程,如果可以,请全心身地投入到过程当中吧。
之前提到回国之后的计划是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觉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是舆论,而写小说正是体现我想表达的舆论的一种形式。此外,广告、市场等方面我也有兴趣,因此回国后,除了写小说,我想研究下如何做社交媒体,制造舆论等。另外是烹饪,研究诸如甜点、小吃等的制作也很有趣。而且,与写作相比,料理更带着一种尝试和探索的味道。
再不行,那就折叠好所有的抱负、梦想,重新找工作,并老老实实地干,直到退休。
退一万步说,如果以上的门都不通,情况糟糕到无以复加,我也会接受,这样或许更轻松,因为到时我需要面对的就只剩下一件事而已。
以上,个人方面的考虑到此。
余下的是如何向父母说明。我希望他们不会为我担忧,然而,面对大儿子将近四十岁,未婚,无业(至少在他们眼中是这样);三女儿,三十岁出头,未婚,将要失业,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说明才能使他们不担忧。
妹妹在前晚的电话中也提及了父母对她的担忧,但正如我对妹妹说的:”不要因为父母的担忧而出嫁”一样,我也不能因为他们的担忧而不辞职,哪怕会出现很糟糕的情况。
虽然我的人生仍有许多的不明确、不稳定,甚至乎暗淡的因素,但我开始渐渐地感受到一种不迷惑,不被各种道理是非、得失厉害,所左右的自由的可贵。
最后我想说说妹妹的事情。她最近常在电话中抱怨自己思绪很多、影响睡眠,我觉得那是因为她有烦恼和负面的情绪未处理好,在她这个年纪确实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尽管她一再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情绪。其实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有同样的样的经历,一开始时往往并不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如果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觉察。
我想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就认为是正常的。想得太多而睡不着往往是因为心中累积了情绪,通常是焦虑,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妹妹以前的作息习惯是:晚上看视频看得很晚,通常到深夜过后,早上很晚才起床。这种生活习惯和我以前玩游的情形相似:十分累了才睡觉,这样大脑就没机会来烦自己。
但同时自己也没有给自己时间去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思绪、心情和人生。要是自己不能够及时觉察到,当达到一个点上,身体就会强制地提醒你。妹妹的眼疾便是一个很好的警号,如果她能够因此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也并非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