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葱爆炒田鸡

最近写日记的频率有所减少,对上一次已是4天前的事。

昨天,也是周六,做了一个姜葱爆田鸡。材料有田鸡、姜、洋葱、大蒜、青辣椒;调味料有白酒、醋、盐、生抽、蚝油、胡椒粉等。田鸡肉是在附近一家叫Cash and Carry的商场买的,放在冰箱急冻应该有四五天了,昨天才发现,煮的时候还担心会腥,结果却是出乎意外的好吃。

同日还去了一家日本餐厅吃咖喱饭。刚吃时还不错,多了感觉很腻。

周三做的蛋饼浆料一直到周六还没吃完。昨天最后一次拿来煎时虽然闻着没有异味,但会粘锅,想是快变质了,因而只煎了两饼就决定将余下的都倒掉,以免多吃。

周三当晚我还发了辞职信,感觉很好,与上一次辞职相比,这次很爽快,没有不舍,唯独让我有些担忧的是:发邮件时,我Outlook的“sent box”正好满了,因而没有记录,担心邮件没有成功发出去。结果翌日,其中一个收件人就向我提及一早收到我的辞职信感到非常吃惊,由此可见,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尽管如此,当天我还发了一封测试邮件给同事,她能够收到。

对于我辞职的事,两位上司:团队经理和部门主管,都有挽留我。团队经理是当时面试并聘用我的人,因此我并不感到意外,但部门经理(高我最少三个级别),他管理着一个六十余人的大团队,致电挽留我,却是让我感到意外。

感谢两位上司对我工作和能力的肯定,这对我而言是最好的辞职礼物。

我也觉察到过往对于这种事情,我似乎会下意识地淡化,将之看成是无关重要的,继而淡忘。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出发,这大概体现着我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负性信念,或许是我是无能的,或许是我是不可爱的,我不确定是什么,但我想对自己好好地说声:瞧,别人可没有这样看你啊。

妹妹近日由于眼痛而做了眼部手术,如今一周过去,不曾听她诉苦、抱怨,相信手术非常成功。只是生理上的病痛虽然修复了,心灵上的“不适”却刚刚开始。以我的归纳,那是她对自己前路的考虑,或者说担忧,更来得贴切。

妹妹今年三十二岁,在老家的小镇过着上班族的生活。生活上可以说较为舒适,但由于公司最近几年经营不好,员工已经去其八九,只剩两、三人而已。尽管如此,也可能逃不过被裁或公司倒闭的命运。她的朋友多数在外打工,因而在本地较少有机会与朋友出去玩,更遑论与异性交往。其实她的情况与我的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交少、未与异性交往过,将要(辞职)失业,但如果要说程度的话,我的只有更严峻。

我能够感受到她的焦虑、担忧,甚至忧郁,因为我经历过,也经历着。她说她经常PUA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没有学会。当人处于失业前夕,或找不到工作等前路不明朗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甚至自怨自艾,情绪低落。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此外,她可能还有其他的心事,譬如脸上的疤痕,年初时她曾到深圳看过几家医院,可是后来却因为害怕手术失败而放弃了。关于脸部疤痕手术的事情,大家都很希望她去做,但这个决定只能够由她来做。

她的眼部手术是在广州做的,她嫂子(弟媳)配她去。据妹妹说她之前本来无忧无虑,自从那天晚上跟嫂子谈心之后,就变有些忧虑。我对弟媳其实并不十分了解,但可能也是比较多忧虑的人。她嫂子说她: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这话可能有些过于直白,但妹妹确实给人一种不成熟的印象。然而,能够活得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并不容易,她嫂子可能是无意中投射了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活得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作为安慰,我当时大概说了这样的话:别人怎么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意见里,更不要内耗。一个人假如满腹忧虑,牵连的是对将来的焦虑;假如满口嗟叹,纠缠的是对过去的后悔。

缺席的往往是当下。

就年纪和现状而论,妹妹在心灵上有这样的变化其实也很正常,对她而言并非坏事。我建议她多看些书,如心理学的、性灵方面的,还买了一本《当下的力量》给她,此外,也建议她安装Chatgpt,多和AI交流心事,或许也有帮助。我虽然真心觉得这些建议会对她有帮助,但对上一次问她有没有看看书,她并未回答。

物质上我能够帮助的我都会帮,但心灵上的却要她自己去感受和觉察。

这让我联想到一句经常听到的话:对事不对人。我以为已经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最近忽然有所怀疑。这里的“人”到底是“他人、别人”,还是“我、自己”?

人在面对困难的情景(无论是人、还是事)时,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焦虑、担忧、愤怒、忧郁、沮丧等,继而采取行动以消除负面的情绪,而非事情本身。我觉得话中的”人“,指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的负面情绪。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ABC理论上看,人们达至消除C(情绪)所采取的行动,往往是针对A(情景)的。比如一个有恐高的人避免去楼顶、阳台、高山等的地方;有广场焦虑的人避免人多的地方等。这样不就消除了相应的负面情绪?

再举一个例子。包括我妹妹在内,国内30以上的单身女性似乎普遍有”嫁不出“的担忧,相反地,单身男性会有娶不到的恐惧。这些负面的情绪在某程度上会触发人采取行动,比如相亲、交友、亲朋介绍等,如果适合,继而交往、婚姻,最终达到消除相关负面情绪的目的。

从这方面看,适当的负面情绪其实并非坏事,只有当过了头,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甚至周围的人时,那才是问题。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改变的动机如果不是源自负面的情绪,而是出于对生命、人生的热爱,那就更好。就如婚姻,比起因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而采取行动,如果那是出于对真爱的期待、对家庭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联系的渴望和对自己的爱,那应该会更圆满。

无论妹妹将来的决定如何,我希望她能够以爱自己的角度出发。

其实,退一万步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时,无论那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做出改变往往也要比原地踏步好。